老张叼着烟蹲在河边,浮漂在水面纹丝不动已经俩钟头了。他盯着漂尾发红的荧光点直嘬牙花子:"邪门了嘿,上周这地儿还连杆大鲤鱼呢!"隔壁钓位的老李头正往竿梢缠风线,闻言嗤笑:"您这老江湖还犯迷糊?秋分都过了还惦记浅滩呢?鱼早搬家啦!"
这话可半点不掺假。中秋后的鱼就跟揣了温度计似的,水温降个两三度,它们立马拖家带口往深水区挪窝。夏天那会儿满塘撒欢的鱼群,现在全缩成几个"老窝子",活像寒冬腊月挤暖气片的老头老太太。有经验的钓友都懂,这时候找鱼得跟查户口似的——深水湾是"集体宿舍",芦苇荡算"单身公寓",水下暗坑堪称"豪华套房",但凡岸边杵着歪脖子树的,那树根底下准保藏着鱼窝。
上礼拜三王胖子不信邪,非在浅滩打了二十斤发酵玉米。结果喂饱了过路的小杂鱼,正经目标鱼连片鳞都没见着。后来还是跟着放鸭子的船找到处洄水湾,刚下竿就遭遇双钩齐飞,两条七八斤的草鱼直接把他抄网杆都压弯了。这故事在钓友群里传开后,现在那处湾子天天跟赶集似的,去晚了连插脚的地儿都没有。
展开剩余67%饵料也得跟着换季。夏天那些浓香型的饵现在就像隔夜馒头,鱼闻都懒得闻。老钓友的秘方是往饵料里掺南极虾粉,那腥味隔着水都能勾得鱼流哈喇子。线组也得讲究起来,子线粗了就跟让鱼啃铁丝似的,0.8的细线配着芦苇漂,鱼嘬饵时漂尾那微微一顿,看得人心里跟猫抓似的痒痒。
天气更是关键。北风超过四级的日子最好在家绑钩子,水面浪打得浮漂跳踢踏舞,鱼早躲深水区装死了。倒是绵绵阴雨天,老刘头总能在岸边柳树根底下捡漏。他说鱼跟人一样,凉飕飕的天就爱贴着"暖墙根"找食吃。最玄乎的是去年寒露前一天,张瘸子穿着棉袄蹲在闸口,愣是用红虫钓起条十五斤的青鱼,那鱼挣扎时溅起的水花把旁边看热闹的浇了个透心凉。
现在钓友们见面不问"吃了吗",改问"找到鱼窝没"。河道管理处的小赵透露,他们用声呐探测发现,中秋后鱼群聚集度能提高60%,但活动范围缩小到夏天的三分之一。这数据让不少新手恍然大悟——难怪有时候隔个三五米,那边连杆这边空军,敢情鱼都扎堆开派对呢!
老张最后还是在老李头指点下换了钓位。他猫着腰钻进芦苇丛,踩着烂泥找到处被风浪掏空的岸洞。刚把挂满红虫的串钩抛进去,竿尖就猛地往下一沉。溜了十来分钟拽上来条金灿灿的黄河鲤,鱼尾巴拍在抄网里啪啪响,引得对岸钓友直喊"嘛饵料啊给说说"。老张抹了把脸上的水,笑得后槽牙都露出来了:"鱼道变了咱就跟着变,老祖宗说得好,到什么节气穿什么衣!"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发布于:广东省博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