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上那位老首长
杨维勇
八一建军节临近,节日的氛围尚未浓烈,心头却已被高原的寒风和一张熟悉的面容牢牢占据。军营岁月里,人与人的相遇、相知、相悦、相惜、相守,本就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缘;而能在茫茫人海中,与一些人并肩直面风雪、共担生死,更是命运赐予的莫大幸福——譬如老首长高保儒。
初次相逢是在兵站部格尔木指挥所的党委扩大会上,我负责记录。当这位当时拉萨大站最年轻的政委——高保儒起立发言时,他那典型的晋中汉子身姿挺拔如松,英武面容上笑容真诚,言语抑扬顿挫,字字句句都牵引着会场的气氛。主持会议的部领导频频与他交流,不仅因其汇报铿锵有力,更因他和拉萨大站党委一班人,在承担着四个汽车团进藏运输保障、临时应急接待、日夜无休的繁重任务下,竟开创性地推出了“四菜一汤”的接待标准。在青藏线上,这不止是饭菜,那是让风尘仆仆的汽车兵们“吃饱、吃好、吃暖和”的生命暖流。当时高原的新鲜蔬菜全靠内地运来,多是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推出这一标准,需要多大的毅力、勇气和担当,更要顶着食宿接待费超支的压力。这创举如星火燎原,温暖了整条高原运输线,以至于有的兵站后来还增加到“六菜一汤”。因此,拉萨大站年终获得部队建设先进单位的锦旗,曾经荣膺总后“红旗兵站”称号的当雄兵站和拉萨兵站双双受到表彰。
展开剩余75%岁月在高原之上刻下严酷的痕迹。长年辗转于3000米以上的苦寒之地,他最初扎根在被誉为掌控高原“钢铁巨龙”和”乌金哈达”的格拉输油管线管理团。这个团是周恩来总理1972年5月30日亲自批准建立,负责号称“530工程”、承担西藏100%油料输送、管线全长1080公里、作为高原唯一的管线输油团。高保儒任二营教导员时,所属三个泵站深嵌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生命禁区”。他与官兵们斗风雪、战严寒,值守在噪音超标的泵房,保证了“千里油龙”的安全输送。后来在该团教导队担任教导员,凭借“钢铁”般过硬的军政素质,他将严格训练与热忱关怀融为一体,先后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强、专业技术过硬的输油管线技术骨干,为管线团圆满完成西藏的油料输送任务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他为人刚毅正直,爱憎分明,敢担当、有责任、热心肠,熟悉他的人,都亲切称他是“高人”。他对战士既严格要求又真心爱护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官兵上下一致赞誉:老高这个领导“人品好,有魅力!”从管线团的泵站轰鸣,到拉萨大站的食宿保障,再到通信总站维护数千杆公里的线路畅通,他那张被缺氧、严寒与强烈紫外线打磨出的紫绀色脸庞,便是他无声的勋章。他奔波在冰峰雪谷之间,身影嵌入每一处需要他的地方:在管线团,穿梭于昆仑山口、唐古拉山等泵站,与战士们一起保障油龙奔向拉萨;在通信总站,带领官兵维护敦(煌)—格(尔木)—拉(萨)数千杆公里线路畅通。高原的霜雪与朔风,终究蚀刻在他俊郎的面容上,化作一片凝重而醒目的青紫,那是青藏线授予他的独特勋章。
后来他任青藏兵站部副部长,我有幸到他身边工作,得以近观其风骨。青藏兵站部有每年让部领导带队上第一线去“三站”(泵站、兵站、机务站)慰问官兵的优良传统。1993年春节,他代表部党委顶风冒雪踏上青藏线慰问“三站”官兵,我作为工作人员随行。隆冬时节,朔风如刀,天地皆白。在冰封雪锁的兵站、泵站、机务站,他裹紧军大衣,将温暖与祝福,一一递到官兵们冻得通红的手中。记得我们从格尔木出发,逐站慰问至当雄兵站时,天色已晚,确定在此住宿。兵站得知部慰问组要来,早已在“小灶”备好饭菜等候。到站正值开饭时间,他却让站领导把“小灶”的饭菜端到大食堂,分到各餐桌,坚持与官兵们一起就餐。就餐时,他挨桌与战士们一一握手,问寒问暖,以茶代酒,将兵站部党委的关怀送到战士心间。那双紧握的手,那张在严寒中冻得发紫却绽放着温暖笑容的脸,如同冰雪世界里最坚韧的炉火——映照着他内心的光热,仿佛能融化高原最厚的坚冰,令人倍感亲切,深受鼓舞!
再后来,他调任总后西南军用物资订购局。一次我和两个战友因公出差至重庆,老首长闻讯,执意相邀。山城夜色如墨,火锅红油翻滚,恍如未凉的青春热血。他坐在氤氲热气后,那张褪去了高原青紫却依旧刚毅的脸,笑容爽朗如初:“来,尝尝,看这辣味比不比得上咱们青藏线的风!” 沸腾的汤锅映着他未改的眉目,滚烫烟气升腾,仿佛裹挟着往昔风雪的峥嵘岁月,又呼啸着奔回眼前。这份情谊,如同他有一次路过兰州,特意相邀他当在拉萨时的通信员和熟悉的老战友把酒言欢时的融融暖意。酒盏相碰间,流淌的是岁月洗不淡、山水隔不断的战友深情。
时光的河流终究带人远去,但高原淬炼的情谊,却如昆仑山脉般静穆恒久。每当八一军旗猎猎,我心中总会浮现那张紫绀色面庞上温暖的笑容——那是高部长,是茫茫人海中,与我以职责和热血并肩于风雪之巅的战友!那风雪同袍的岁月,那份在绝境中相濡以沫、在职责里肝胆相照的赤诚,早已沉淀为生命河床上最坚硬的磐石。这情谊不因军衔变更而褪色,亦不为关山阻隔而消减;它如同高原上那些无名而坚韧的石头,沉默地屹立于岁月深处。每一次回望,都让整颗心滚烫如初,在时光的寒流中恒久燃烧。
2025年7月28日于兰州
杨维勇,甘肃会宁人,大学本科学历,军旅作家。22载军旅生涯,上校军街。退役后从事新闻工作,主任记者。喜欢体育、音乐、书法、写作。其在军、地撰写的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先后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后勤文艺、中国青年报、青海日报、人民军队报、质量服务报、科技鑫报、大西北网等刊物。
发布于:北京市博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